“理工科专业不超过160学分,文科专业不超过150学分。”这是湖南科技大学2025级新生在今年人才培养方案上看到的毕业总学分要求。他们或许不知道,8年前,学长学姐们的毕业门槛还高达185学分——8年时间,学分最高减少了35分。
从185到150,湖南科技大学大刀阔斧地缩减学分,体现的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,更是湖南高校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缩影。

8年4次“降分”!
湖南多校狠压学分、淘汰“水课”
自2017年起,湖南科技大学启动了一场持续至今的学分优化改革:2017年,学校四年制本科总学分为不超过185分,此后的8年,学校陆续进行了4次降分,到2025年,理工科专业总学分为不超过160分,文科不超过150分,相比2017年,最多减少了整整35学分。
谈及改革初衷,该校本科生院副院长蒋耀辉直言:“在曾经高学分情况下,确实存在内容重复、浅显或与专业核心能力关联不大的‘水课’。这些课程消耗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,但学习效果甚微。”
他举了一个典型例子:传统的《无机化学》《物理化学》和《有机化学》作为独立学科建立,它们各自拥有庞大而复杂的体系,而对于材料类专业的学生而言,他们不需要样样精通,只要能识别、提取并运用与材料相关的化学原理即可。
“所以我们开发了《材料化学基础》课,对三门课程进行有机重组,删减了与材料主线关联度不高的冗枝末节,使学生能更快地构建起最高效、实用的材料化学知识体系。”蒋耀辉说。
不仅如此,学校还利用智慧教学督导平台,对学生学习状态、课堂氛围、师生互动等指标进行评价,并适时公布课堂监控评价结果——评分低?学生到课率低?按照问题轻重,督促整改,以及问责处理。

在湖南高校圈,这样的改革并非孤例。湖南大学24版培养方案中,理工专业总学分由170学分降到160,文科由160降到150;
湖南农业大学湘江卓越工程师学院打破传统学科壁垒,构建跨专业课程体系,将本科课程总量从170学分压缩到140学分,其中实践课时占到一半;
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四年制理工类专业总学分由168降至155,文科类由162降至150,五年制专业由210降至200;
南华大学202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,各专业平均总学分相比2022年下降10.2%,平均总课时下降10.3%;
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实行学时学分与课程体系的“双优化”,2023年起压减总学分20-30学分,累计释放8337学时;
湖南女子学院自2024年起将第一课堂总学分由160分调整为150.5分,各专业课程门数平均精减约10门,课时总量压缩约200学时……

“减”学分不是终点
“加”质量才是核心
压学分、缩学时、淘汰“水课”……湖南高校的一系列改革举措,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教育理念的转变。
“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,很多知识可以通过MOOC(慕课)等公开途径获取。所以大学课堂不应只是‘传授知识’,更应启发学生思维,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。”蒋耀辉认为,与其让过高的学分把学生的课程表填得满满当当,不如给学生“减负”,让学生自由探索,修读辅修专业、微专业等,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构建独特的知识体系。
在“减法”之外,不少高校也在做“加法”,例如,湖南女子学院在“减”学分总数、课程门数与课时总量的同时推行“三增”,合理提升课业难度、拓展自主学习空间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。许多高校增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、微专业,例如,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开发人工智能微专业,湖南大学把《计算与人工智能概论》作为全校大一通识必修课;湘潭大学也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微专业,培养AI应用复合型人才。
压学分不是目的,提质量才是根本。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,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,仍是各高校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。
责编:龚若丹
一审:龚若丹
二审:梁媛
三审:胡广宇
来源:湖南日报